国医大师——杨春波
0
发布时间:2017-07-26 14:17:05 浏览数:5740

20241122152748191.jpg

 杨春波,83岁,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从事中医药工作6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他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百名入选老中医之一,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3年,被评为福建省名中医,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代表闽派中医实现国医大师零突破,杨春波是怎么做到的?

20241122152807789.jpg

20241122152814221.jpg

  创新理论成为国家标准

  谈起荣获国医大师称号,杨春波只是低声笑说:我觉得自己还没到那水平,可能只是因为我年龄大了,从医时间久吧。随后他做了一个撸袖子的动作,这下反而让我更有压力,要做得更好。话语中,流露出这辈子对于中医的坚持。

  1934年,杨春波出生在莆田仙游县一个中医世家,祖上四代为医。

  11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识药、配剂、加工、炮制等中药制作技术。

  14岁那年,遵照长辈要求,杨春波辍学,全心跟随医名显扬的四叔杨嘉端学医。四叔的教学方法颇为苛刻,凡病症有问才答,决不轻易赐教,逼得杨春波只能靠勤记、勤思、勤问和熟读经书的方法学得技艺。三年后,已能助诊和远诊(到外地出诊)。

  19岁那年,开始在父亲开的药店坐堂。因为勤奋好学,又能悉心研究,内服、外敷、针灸各择其适而用之,很快就博得病人信赖。

  1957年,杨春波考上了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彼时福建中医界的最高学府。毕业时因成绩优异,从仙游选调到福建省中医研究所,跟随名老中医李建颐临床,总结其治疗肿瘤病的经验;跟随温病学家吴云山治疗乙脑及其它疑难杂症。

  在十几年后,这份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杨春波调往南平松政县(当时松溪县与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第一医院工作。那几年恰好乙脑大流行,山区卫生条件差,死亡率极高。杨春波仔细分析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根据不同证型选方用药,并配以针灸,疗效特别明显。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当地乙脑病人死亡率由原来纯西医治疗的20%下降到2.46%,且恢复期明显缩短,无后遗症。杨春波因此名噪闽北。

  没多久,杨春波又调回省里。他的研究更加如鱼得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西医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杨春波率先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为胃痞 被采纳为国家标准,并主张分为气虚湿热和阴虚燥热两类证型,用胃炎号合剂治疗,强调益肾的作用。

  福建人脾胃湿热证比较常见,杨春波和学生们在国内率先开展脾胃湿热理论的临床调查。结果发现,脾胃湿热证除了影响消化系统外,还与循环系统,血液、神经系统等11个系统,72种疾病都相关联。于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大脾胃的概念,研究结果被国内临床广泛引用。他还制定了以临床为基础的脾胃湿热证的辨别标准,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采纳。

  他还曾推翻古代名医的一些结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曾提出温热传营,舌色必绛的结论。这营指营分,是温病加重,邪盛正虚的表现,由于营通心,心主神,可使神志不清。研究温病的时候,杨春波便有意识地观察乙脑这种温病病人的舌头,结果发现刚入院的、未挂瓶的昏迷(病入营,犯心包)病人,他们的舌色并不是绛色的。

  中医传统的温病理论在他手上也有了新分类,共分时温、温疫、温毒三类,每类再分温热和湿热两类,从而提高临证疗效。

  虽然古人对中医的学术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医家所处的地域、环境、时代不同,有些学术适用现在,有些却不适用,只能到临床去验证,去发展它、完善它,这样才能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杨春波说。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下称省二人民医院)门诊楼6楼的福建省中医脾胃病医学中心候诊区,找中心主任柯晓看诊的病人络绎不绝。

  根据杨春波大脾胃的学术观点,省二人民医院的便秘诊疗团队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依托,整合了脾胃病科、肛肠科、普外科、精神心理科、消化内镜室、影像科、超声科、胃肠动力室、中医综合诊疗室、生物反馈治疗室等多个相关科室的医疗资源,成立了该中心,强调多学科诊疗,成为福建省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医疗创双高项目。

  不仅如此,在国家级重点专科——省二人民医院脾胃科黄恒青的门诊室内,患者也是人头攒动,很多人从省内各地找寻而来。

  柯晓和黄恒青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杨春波的弟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春波陆续收了8名弟子,坚持用传统师带徒的方式教学。柯晓和黄恒青就在其中。

  但凡杨春波有看诊,徒弟们就跟在他身边抄写病例,陪他看诊。现在中医都是正规院校毕业,虽然也跟着导师到临床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临症抄方的时间太少,怎么能把老师的经验理论学会?传统中医的师承教育就得耗时间领悟才能学到手。杨春波说。

  2006年,杨春波荣获中华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杨春波创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如今,柯晓已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脾胃病医学中心、福建省脾胃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黄恒青为国家级脾胃病重点专科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主任委员。

  在中医传承上喊声起步走

  除了自身学术的传承,如今杨春波看得更远,国医大师除了学术上有建树,有好的医德医风外,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中医学术的传承之路上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有此感悟,还得从杨春波的四叔杨嘉端说起。他发现,叔叔看病很在行,却不善总结。去世后,仅留下一本油印本,记录自己行医的医案,并未总结自己的学术。

  后来,杨春波发现像叔叔一样不善总结的老中医其实很多,他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总结,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学术有哪些优势、长处。

  为此,他和福建几十位名老中医一起筹建了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这是全国首个中医的传承研究会,让退休老中医药专家有个学术之家,梳理学术思想,讨论经验总结,经临床传播。

  他还组建了国家级、省级学会分会4个,创福建岐黄论坛,不定期召集热心于中医振兴之士,举行中医学术研讨。

  在杨春波看来,中医的60岁,是职业上的黄金期。这时退休,是一种损失。研究会还选取33位福建名老中医,由传承研究会分会组织写作班子,帮助这33位名老中医整理他们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便更好地传承。

  广东有岭南中医流派,那么福建中医也同样能根据地域、气候等探索出自己的中医特色,将闽派中医的学术流派进行更好地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杨春波坚定地说,因此,在传承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光喊一二一原地踏步,还需要有人喊起步走。我愿意来起这个头。


Tags: